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发展历史>详情

     1966年8月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1986年、1991年和1999年先后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先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助理、经济学部工作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级学术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领域为企业管理和产业经济,曾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多项。

     迄今为止,已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二百余篇,独立撰写、参与撰写著作十余部,代表作《企业家激励约束与国有企业改革》(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管理学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评价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方法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工业化进程与安全生产》(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现代企业管理——变革的观点》(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管理信息化——新世纪生产管理变革的主线》(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等等。其成果曾获第十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二届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优秀专著奖、第三届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优秀论文奖、十四届国家图书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等。

史丹

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价格协会专家委员,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经济与产业政策。曾任中国社科院财经院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欧清洁能源中心中方主任。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人民日报》等期刊和报纸独立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左右,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多次获得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国家能源局软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孙冶方经济学奖,蒋一苇改革与发展研究奖等以及中国社科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奖。

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等重大学术研究项目,完成国家有关部委委托和国际咨询项目50余项。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多次获得社科院优秀信息对策奖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一、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1) 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432次引用,3067次下载
(2) 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0期,355次引用,4192次下载
(3) 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11期,236次引用,1552次下载
(4)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数据检验,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2期,144次引用,1620次下载
(5) 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差分解,管理世界,2008年第2期,140次引用,3554次下载
(6) 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97次引用,1660次下载
(7)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67次引用,688次下载
(8) 中国的经济结构、增长速度与能源效率,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7期,48次引用,1046次下载
(9) 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2期,47次引用,628次下载
(10) 产业关联与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2期,35次引用,944次下载
(11) 我国各地能源效率与节能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天然气技术,2007年第4期,28次引用,795次下载
(12) 中国能源经济的总体特征、问题及展望,中国能源2007年第1期,24次引用,947次下载
(13) 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中国能源,2003年第7期,20次引用,212次下载
(14) 中国能源政策回顾与未来的政策取向,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5期,12次引用,579次下载
(15)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7期,10次引用,462次下载
(16)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能源的发展态势、问题及对策,中外能源,2010年第6期,10次引用,395次下载
(17) 解决我国“十一五”能源供需矛盾的政策措施,中国能源,2006年第5期,8次引用,315次下载
(18) 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旗文稿,2010.2,4次引用,被人大建设,江南论坛,决策与信息等转载,909次下载
(19) “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天花板”与价格调控,中国社科院经济观察报告2011年
(20) 《“十二五”新能源开发七大重点》,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5-17,《科学时报》等多家报刊转载。
(21) China's Energy Policy: Past and Present, China Economist2007-07-15
(22) 安全是核能源发展的核心,人民日报 2011-07-08
(23) 能源工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评述,中国能源,2008年第6期,9次引用,414次下载
(24)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及实施效果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次引用,269次下载
(25) 当前能源价格改革的特点、难点与重点,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2期
(26) 加快建设碳税制度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国社科院要报 2011-01-27
(27) 美国等发达国家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做法,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参阅》2010(8)
(28) 美欧“双反”情形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危机与出路,国际贸易,2012第12期
(29) 能源工业发展与体制改革的互动关系,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7-07-10,《新视野》转载
(30) 能源资源改革要做好三篇文章,中国国情国力,2013年第12期。
(31) 全球能源格局变化及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挑战,中外能源,2013年第2期
(32) 我国风电产业的企业规模与所有制结构状况及成因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6期。
(33) 我国海洋能源开发现状与政策建议,中国能源,2013年第9期。
(34)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企业规模与所有制结构状况及成因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3期。
(35) 我国新能源产业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提升对策,中外能源,2012年第8期
(36) 要科学地制定能源战略规划,中国能源报,2010-08-16

 

二、近年来主编和出版的学术著作

(1) 中国能源安全的新问题与新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
(2) 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
(3) 能源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研究评述,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5月
(4) 能源经济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8月
(5) 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3):中国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
(6) 能源定价经济学及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7) 中国节能发电调度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8月
(8) 中国能源供应体系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5月
(9)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7月
(10) 中国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研究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11月
(11) Power Generation in China:Research,Policy and Mangement,Path internaional ltd,2013年

 

三、所获奖励和荣誉

(1) 2014年《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荣获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同时荣获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 2012年《我国国有发电企业负债于资本运作问题研究》,荣获2011年度国家能源局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 2011年《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荣获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同时荣获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4) 2011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荣获2010年度国家能源局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 2011年《中国能源供应体系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荣获2010年度国家能源局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 2007年《要重视资源配置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度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7) 2007年《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的影响》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度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8) 2006年《我国当前油价机制的效果、缺陷及完善措施》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6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9) 2005年《我国能源运输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度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10) 2005年《深化我国原油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建议》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度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二等奖
(11) 2005年《我国石化工业布局和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度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12) 2005年《进一步推进改革,协调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度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一等奖
(13) 2004年《煤矿安全生产的国际经验借鉴与我国的对策》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优秀信息特等奖
(14) 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同时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3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15) 2003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整形对策》荣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6) 1999年《长江流域发展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荣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奖一等奖(1997)
(17) 孙冶方经济学奖
(18) 1998年《严重亏损国有企业问题原因分析》荣获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奖一等奖
(19) 2012年获中国社科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奖

 

四、近年以来主持课题情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研究项目招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研究(2014)在研
(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与周边国家电力互联互通战略研究——以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为例(2014)在研
(3) 国家发改委: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课题——中国低碳发展产业政策研究(2013)在研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2013)已结项
(5) 华电集团委托项目:华电集团公司产业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四位一体”产业格局与发展前景(2013)已结项
(6) 国家能源局项目:建设生态文明对我国能源发展的新挑战与新要求(2013)已结项
(7) 环保部项目:生态文明建设下我国财税政策研究(2013)已结项
(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系研究(2011)已结项
(9) 工业和信息化部项目: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2012)已结项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新能源价格补贴问题研究(2012)已结项
(11) 国家南方电网: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合作研究(2012)已结项
(12) 国家开发行:国外电力市场研究(2013)已结项
(13) 中国科学院过程所:过程工业发展现状与战略展望(2010)已结项
(14) 江苏溧阳市政府:溧阳开发区发展规划(2011)已结项
(15) 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材服务业先行试政策研究(2011)已结项
(16) 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低碳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政策研究(2010)已结项
(17) 澳门特区政策: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战略研究(2010)已结项
(18) 国家烟草管理局:烟草管理体制研究(2011)已结项
(19) 山西省政府项目:山西省新能源发展战略(2010)已结项
(20) 四平市政府:四平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2010)已结项
(21) 淄博市政府:缁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0)已结项
(22) 国家能源局项目:电力波动与国民经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2009)已结项
(23) 社科院国情项目: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调研(2009)已结项
(24) 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研究(2009)已结项
(25) 工信部、烟草局:中国烟草控制规划研究(2009)已结项
(26) 国家能源局项目:“十二五”新兴能源优先发展领域及其战略任务(2008)已结项
(27) 华电集团:发电行业资产重组问题研究(2009)已结项
(28) 法国亚洲研究中心:中国地方能源利用效率及政策(2009)已结项
(29) 国家开发行:新兴能源优先发展领域与战略任务(2008)已结项
(30)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节能发电调度研究(2008)已结项
(31)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电网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2008)已结项
(32) 社科院所重点项目:新能源发展与能源结构优化(2008)已结项
(33) 国家能源局项目:我国能源安全若干重大问题研究(2007)已结项
(3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能源供应体系研究(2006)已结项
(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能源利用效率问题研究(2006)已结项

 

李海舰

一、个人简历

1.学习经历

1963年11月生,山东潍坊人。1980年9月至1984年8月于山东大学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9年9月至1992年5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学博士后。

2.工作经历

1987年6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期间:1990年1月至1991年1月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4年1月至12月在河北省安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任主任助理,1999年4月—7月借调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

3.现任职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和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EMBA、DBA(战略管理)主讲教授,《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4.重要兼职

兼任国家战略研究咨询专家,国家软科学专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中共中央组织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专家;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期刊联合会常务理事等;兼任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美国管理技术大学,以及中国吉林大学、暨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济南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兼职教授;曾任太原市党政领导科技顾问,烟台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学术顾问。

5.职业生涯

长期以来,实行研究、咨询、讲学、编辑“四位一体”发展。即:“写字”(研究),“说字”(讲学),“改字”(编辑)和“造字”(咨询)。以“玩字”为生涯,围绕着“字”,研究如何把“字”变成财富。2002年6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表彰证书。

二、研究和咨询

1.研究咨询简况

专业领域:产业经济;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企业经济,形成了一整套与时俱进的观点、思想和思想体系。

微观领域,其新企业观、新财富观、新产品观、新战略观、新领导观、新辩证观、新文化观、现代企业脑体分离发展、企业市场相互融合发展、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企业无边界说、客户价值理论、利润转移规律;宏观领域,其新发展观、新流通观、新凡是观、新公有观(私营企业姓公)、新开放观、新安全观、“三大法则”、“四个代表”、西部开发10大观点评析、中国入世10大冲击比较、制造业的12大发展趋势、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委托,独立完成《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要点》等3个报告;主持完成海关总署、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商务部、科技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重大课题10多项;作为骨干,参与完成中财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重大课题10多项;执笔完成沈阳、成都、太原、襄樊、顺义、肇庆、南川、乐平、苏州、温州等地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思路规划研究10多项;调研完成中化进出口、北京综合投资、江苏远东、旭日升、格兰仕、中纺机、亘元药业、黄海橡胶、重庆钢铁、广东电网、南京医药等企业咨询报告10多项。

2.近期代表成果

完成论文和研究报告400余篇,专著2部,合作专著10多部,主编3部,获奖论文10余篇,发表文字400万字。论文发表载体多为中央级报刊,诸如《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工业经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国防报》、《北京日报》等。主要代表作有:

(1)《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几个关系》,论文,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2)《走向平衡式开放——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结构研究》,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7月。

(3)《资本经营与企业兼并》,论文,载郑海航、李海舰、吴冬梅主编《中国企业兼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8月。

(4)《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成效的衡量基准探索》,论文,载王洛林主编《2000中国外商投资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8月。

(5)《跨国公司是全球四个代表》,论文,载《经济学家茶座》总第7期,2002年1月。

(6)《新国家经济安全观》,论文,载吴家骏、李海舰主编《中国产业经济发展与企业制度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3月。

(7)《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9期。

(8)《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从脑体合一走向脑体分离》,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2期。

(9)《现代企业家:玩什么?怎么玩?》,研究报告,载《经济学家茶座》总第11期,2003年1月。

(10)《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9期。

(11)《中国流通产业创新的政策内容及其对策建议》,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2期。

(12)《企业价值来源及其理论研究》,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3期。

(13)《十大关系新论——基于企业经济的视角》,研究报告,载《经济学家茶座》总第16期,2004年6月。

(14)《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8期。

(15)《论无边界企业》,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16)《基于价值链层面的利润转移研究》,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6期。

(17)《企业永续发展的制度安排》,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2期。

(18)《重构独立董事制度》,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4期。

(19)《工业增长方式》,研究报告,载《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6)》,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7月。

(20)《新型产业组织分析范式构建研究——从SCP到DIM》,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7期。

 3.重要成果评价

(1)《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国际投融资战略问题研究》,项目成员兼分报告执笔。由成思危任主任、魏礼群任副主任组成的国家软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认为,该课题提出的有些观点思路及政策建议为起草“十五大”报告,为制订中发(1998)3号文件和中发(1998)6号文件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引用了本课题的部分观点及建议(摘自《评审意见》)。

(2)《进出口企业通关风险分析研究报告》,课题主持人。该课题运用神经网络分析方法,通过对天津、石家庄、上海、拱北、九龙和黄埔6个海关2452家企业近30万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了适用全国海关对企业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通过选择苏州、南通和厦门海关实地验证,其结果与各地海关对企业的实际分类情况基本相符,总体准确率达80%。海关总署稽查司认为,企业风险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初步解决了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多维指标体系中评估企业信誉度的科学判别问题。时任海关总署署长钱冠林批示:“此项研究成果很大,意义深远,现代海关制度其他课题的研究,也可以借鉴这一方法”。一并通过《海关要情》第130期(1996年9月27日)上报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和部门。

(3)《走向平衡式开放——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结构研究》(专著),作为优秀学术理论著作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周叔莲认为,“本书为建立‘开放结构学’这门学科打好了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总编辑金碚认为,“本书对促进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书中部分观点引起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已在《人民日报内部参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刊载。

(4)《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大型集团公司成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实施研究》,项目成员兼分课题主持人。该项研究成果在东联公司、中信公司付诸应用并加以丰富完善,它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殖,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4.主要获奖情况

(1)《沿海开发城市的技术经济发展预测》(作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9年12月。

(2)《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作者之一),该书被经济日报社评为1994年全国十佳经济读物,1995年3月。

(3)《中国经济特区体制创新思路研究》,中国经济特区未来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优秀论文奖,1995年7月。

(4)《外资进入与国家经济安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奖,1997年6月。

(5)《严重亏损国有企业亏损问题原因分析》(作者之一),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首届优秀研究报告奖,1998年2月。

(6)《顺义县“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策划与研究》(作者之一),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12月

(7)《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的亏损原因剖析》、《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的对策和出路》(作者之一),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1999年7月。

(8)《工业增长质量研究》(作者之一),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0年10月。

(9)《超越危机——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预警》(作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1年度优秀著作二等奖,2001年11月。

(10)《21世纪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作者之一),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2年9月。

(11)《中国工业经济》(社长、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期刊奖一等奖,2002年9月。

(12)《中国工业经济》(社长、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国家期刊奖,2005年1月。

(13)《中国工业经济》(社长、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期刊奖一等奖,2005年12月。

(14)《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作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12月。

(15)《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6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6年12月;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7年4月。

三、讲学和编辑

1. 讲学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继续教育学院核心课程主讲教授,以及浙江人文大学讲堂专题讲座。

(2)全国高校MBA、EMBA、DBA授课(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暨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郑州大学、香港公开大学、美国管理技术大学、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等。

(3)全国企业CEO培训,如中国建筑发展有限公司、潞安矿业,山西焦化、青岛黄海橡胶、南京医药、杭州电化,以及北京、天津、济南、沈阳、太原、郑州、广州、成都、青岛、石家庄、大庆、鞍山、攀枝花等地有关部门组织的企业高层经理人员培训。

(4)国际学术交流,如赴美国、日本、俄罗斯、瑞典、意大利、瑞士等国家访学,中国北京国际科博会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论坛演讲专家。

在Master 、PHD、Post PHD、MBA、EMBA、DBA、CEO讲学中,提出IAP范式,即理念—行为—绩效。目前,指导MBA、EMBA多名(其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5名);已毕业Master 2名;指导在读DBA 7名,已毕业DBA 7名;指导在读PHD 5名(其中山东大学管理学院2名),已毕业PHD 2名;指导在读博士后2名。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先做人,后做事;既要做好人,更要做能人。作为好人,能够合作;作为能人,能够善事。主张多看、多写、多思、多走,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不仅学知识,更要学智慧。作为管理学者、经济学者,不仅要讲真话、讲实话、讲直话,而且要真话真讲、实话实讲、直话直讲。

2. 编辑

1995年3月任《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副主任,1998年1月主持《中国工业经济》杂志日常工作,历任副主编、副社长,编辑部主任、社长。根据所领导把《中国工业经济》在本领域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精品学术刊物的指示,为提高刊物质量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具体工作。

  • 提出《中国工业经济》的办刊宗旨:一切为了“两个上帝”(作者、读者)。
  • 提出《中国工业经济》的论文取向:前瞻性、原创性、实用性。即选题要有前瞻性,突出前沿问题、难点问题、疑点问题、热点问题和重大问题;思想要有原创性,突出新理念、新视角、新架构和新观点;结论要有实用性。
  • 提出《中国工业经济》的编辑模式:编者走进作者,作者走进编者。
  • 提出《中国工业经济》的运作思路:①按照“顶天立地”的理念办期刊。“顶天立地”,即在理论上要做到“顶天”,在实践上要做到“立地”。②按照国际惯例的范式办期刊。规范刊物版式,按照国际惯例要求一步到位;提倡名人名作,树立精品栏目,打排炮式,集中轰炸。③按照企业运行的规则办期刊。搞责任制,即内部市场化,实行指标分解,责任到人,责任到位,二元分配制度;提出一般编辑的“平台”是“四能”,即能编辑、能经营、能搭架子、能写文章;主张人人都是老板,人人都是总编。搞外包制,即不仅非核心业务外包,包括排版、校对、印刷、运输、发行、会计,等等;而且部分核心业务也要外包,包括审稿(外审)、编辑(DIY),等等。杂志社“抓两头,搞链接”。所谓“两头”,一是初选,二是终校;所谓“链接”,即作为“链主”,专门从事整条价值链的业务整合。
  • 提出《中国工业经济》的三阶段论:①社科院的杂志,社科院来办,社科院埋单;②社科院的杂志,社科院来办,全社会埋单;③社科院的杂志,全社会来办,全社会埋单。

四、重要学术贡献

(一)微观经济领域重要学术贡献

1. 新企业观

(1)关于重新认识企业问题。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是一个“把思想变成财富的组织”,其实质是思想变物质,“无中生有”。具体包括:①企业是一个契约型组织;②企业是一个市场型组织;③企业是一个学习型组织;④企业是一个宗教型组织;⑤企业是一个无边界组织;⑥企业是一个虚拟型组织;⑦企业是一个网络型组织;⑧企业是一个全球化组织;⑨企业是一个扁平化组织;⑩企业是一个双模块组织;⑾企业是一个系统性组织;⑿企业是一个体系型组织。

(2)关于企业核心能力问题。核心能力既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核心能力既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核心能力既在企业内部,更在企业外部。所谓核心能力的隐性,是指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其财务报表以外,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在会计中无从体现;所谓核心能力的外部化,是指企业核心能力所依赖的一切外部因素,如产业景气、战略群组,等等。核心能力可有下列学派:制度学派、资源学派、技术学派、知识学派、学习学派、创新学派、文化学派、理念学派、整合学派、标准学派、体系学派,以及人力资本学派、无形资产学派,等等。尽管核心能力的形态是多样的,但其变化是有规律的:从实到虚、从硬到软、从无形到有形、从显形到隐性、从内到外、从物到人。

(3)关于企业经营10大最新转向。基于10大经济,包括:客户经济、快乐经济、体验经济、知识经济、创意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速度经济、标准经济、全球经济,实现10大转向:①从玩实的转向玩虚的;②从玩慢的转向玩快的;③从玩硬的转向玩软的;④从玩有形的转向玩无形的;⑤从玩显形的转向玩隐性的;⑥从玩躯体转向玩脑袋;⑦从玩内部转向玩外部;⑧从玩竞争转向玩合作;⑨从玩实力转向玩规则;⑩从玩物转向玩人。

(4)关于企业理论5次重大突破。传统理论认为,只有所有者享有企业剩余。然而,实践正在改写理论。不仅企业的所有者享有企业剩余,而且企业的经营者也要享有企业剩余,这是对企业理论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不仅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享有企业剩余,企业的生产者也要享有企业剩余,这是对企业理论的第二次重大突破;不仅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享有企业剩余,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也要分享企业剩余,让经销商分享企业剩余,这是对企业理论的第三次重大突破;不仅让经销商分享企业剩余,而且也要让消费者分享企业剩余,这是对企业理论的第四次重大突破;

把社会责任引入企业竞争战略以后,不仅利益相关者享有企业剩余,而且非利益相关者也要分享企业剩余,这是对企业理论的第五次重大突破。

2.新产品观

首次提出产品三境界的思想。①产品就是产品。经典理论认为,产品=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外延产品。②产品不是产品。包括:产品是专利,产品是技术,产品是标准,产品是制度安排,产品是盈利模式,产品是总体解决方案,产品是一种生活方式;产品是企业,产品是网络,产品是能力,产品是模块;产品是信息,产品是概念、产品是思想、产品是文化;产品是快乐,产品是过程,产品是服务,产品是体验。③产品还是产品。产品,既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既是静态的,更是动态的;既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总之,产品是一个双模块结构。没有灵魂的东西和有灵魂的人类是无法沟通的。为此,要给产品注入“灵魂”,即把一个物质的东西转换成一个具有精神含量的东西,“把死的说成活的”。过去:大物质,小精神;现在:大精神,小物质。

3.新战略观

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经济过剩化背景下重构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包括:专业化经济;规模化经济;范围化经济;深度化经济;跨度化经济;一体化经济;模块化经济;两重化经济;服务化经济;资本化经济;制度化经济;学习化经济;虚拟化经济;簇群化经济;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经济;时间化经济;主流化经济;飞地化经济;零度化经济;总部化经济;标准化经济;平台化经济;体系化经济。

4.新辩证观

基于企业经济的视角,传统哲学上的若干命题已经发生重大革命。①就物质和思想的关系而言,过去物质决定思想(意识),现在思想决定物质(把思想变物质);②就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而言,过去对立高于统一,现在统一高于对立(利用私发展公);③就内部和外部的关系而言,过去内因决定外因,现在外部决定内部(外部社会需求决定内部企业功能,外部市场规则决定内部企业规则,外部市场理念决定内部企业理念。客户利益至上,资源来自外部,利润来自外部);④就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而言,过去先量变后质变,现在先质变后量变;⑤就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言,以时间消灭空间,以空间消灭时间,时间和空间之间可以相互转换;⑥就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而言,从绝对游戏规则转向相对游戏规则,相对是绝对的;⑦就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而言,现在只要结果不问过程,结果重于过程;⑧就多数和少数的关系而言,过去少数服从多数,现在多数服从少数;⑨就分工和融合的关系而言,过去分工创造价值,现在融合创造价值;⑩就搬山和搬家的关系而言,过去搬山而非搬家,现在搬家而非搬山。

5.新文化观

企业文化是社会的核心文化、先进文化和领航文化。不同时代,企业文化不同;不同区域,企业文化不同;不同产业,企业文化不同;不同产权,企业文化不同;不同业务(生产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不、虚拟经营),企业文化不同;不同业主,企业文化不同。从金钱统治企业到文化统治企业,这是大势所趋。

企业文化具有10大走向:①从以行政运行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转向以市场运行为中心的企业文化。②从以有形资本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转向以无形资本为中心的企业文化。③从工业经济的企业文化转向知识经济的企业文化。④从竞争型的企业文化转向竞合型的企业文化。⑤从集团企业文化转向集群企业文化。⑥从实体企业文化转向虚拟企业文化。⑦从非体验经济的企业文化转向体验经济的企业文化。⑧从封闭型的企业文化转向开放型的企业文化。⑨从民族化的企业文化转向国际化的企业文化。⑩从企业文化转向文化企业。

企业文化具有4大 特性:企业文化的动态观,即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是可以改变的;企业文化的层次观,即企业文化不是一统天下的,企业文化是有层次的;企业文化的利润观,即企业文化不是偏离利润的,企业文化是为利润的;企业文化的大道观,即企业文化不是只字片语的,企业文化是讲大道的。

6.新财富观

财富是思想的物化。获取利润可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辛苦但不赚钱;第二种境界,越是辛苦赚钱越多,赚钱越多越是辛苦;第三种境界,越是清闲赚钱越多,赚钱越多越是清闲。为此,可有四种收入情形:一次劳动一次收入,一次劳动多次收入,一次劳动终生收入,一次劳动多代收入。这样,必须完成从“提桶”到“修筑管道”的转变。即:从一份辛苦一份收获转向一份辛苦十分收获、百份收获、千份收获,甚至万份收获。为此,实践“四让理论”:让能人为你工作,让资本为你工作,让制度为你工作,让体系为你工作。要么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体系,把这个体系无限次的重复使用。体系,体系,还是体系;有了体系,复制,复制,再复制。要么融入一个有竞争力的体系,一个是融入更大的体系之中,一个是融入更多的体系之中。在体系和事务之间可有四种组合:①旧体系,旧事务;②旧体系,新事务;③新体系,旧事务;④新体系,新事务。这里,发明一种新体系,用新体系去做旧事务,这是一种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组合。利润来自体系。理念——体系——无为而治。

7.现代企业脑体分离发展

过去,产业就是产业;现在,行业成为产业(例如,机械产业),产品成为产业(例如,汽车产业),部件成为产业(例如,轮胎产业)。这还不够,一个区段成为一个产业(例如,研发、制造、营销、营运产业),甚至一个区段中的某个环节成为一个产业。过去,这些区段或环节由一个独立法人运作,现在则由不同法人独立运作。

就企业而言,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可分为四个区段:一是研究开发,而是生产制造,三是展览营销,四是营运管理。这里,生产制造是“躯体产业”,研究开发、展览营销和营运管理则是“脑袋产业”。今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实行脑体分离经营,即只做“脑袋”,不做“躯体”。不仅如此,躯体产业再分离,形成组装、一般部件制造和核心部件制造三个产业;脑袋产业再分离,一类是做研究开发或展览营销的“小脑袋产业”,一类是做营运管理的“大脑袋产业”,即只做“大脑袋”,不做“小脑袋”。所谓“大脑袋企业”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链主企业、网主企业,即系统集成商。从全球看,脑袋产业向发达国家转移,躯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国内看,脑袋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躯体产业向西部内陆地区转移;从城市看,脑袋产业向特大城市转移,躯体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

8.企业市场相互融合发展

在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上,过去,企业就是企业,市场就是市场,二者分离,是替代性关系;

现在,市场进入企业,企业进入市场,二者融合,是一体化关系。因此,当代经济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是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即企业中有市场,市场中有企业;企业也是一种市场,而市场也是一种企业。其政策涵义是:①把企业做成市场。在经营层次上引入市场机制替代科层机制,在战略层次上利用模块协调替代行政协调;而且,内部市场化的程度决定了企业发展活力的大小。②把市场做成企业。在管理层次上引入科层机制替代市场机制;而且,内部企业化的程度决定了市场交易费用的高低。

9.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

在竞争和垄断的关系上,过去,全部经济学的实质在于如何促进自由竞争。这是因为,竞争

才有竞争力,但结果是“你死我活”。现在,全部经济学的实质在于如何推进合作垄断。这是因为,垄断才有竞争力,其结果是“全赢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大趋势下,边际收益递增、网络的外部性、赢者统吃原理、范围经济效应起着主导作用,导致现代垄断有利于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有利于避免社会福利损失,有利于促进企业有效竞争,从而使传统垄断的诸多缺陷在新时代得到克服和解决。利润来自垄断,垄断是市场对竞争成功者的一种奖赏。

当然,竞争仍然存在。但是,竞争越来越多地打上了“垄断烙印”。一是从单体企业之间的竞

争转向价值网络之间的竞争,即这一垄断市场体系和另一垄断市场体系之间的竞争。二是从“优中劣”竞争转向“入围”的竞争,即垄断优势核心能力是“入围”的竞争的资本。三是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异质化竞争,而垄断某一核心能力是异质化竞争的实质。四是从竞争走向竞合,而竞合状态的实现则意味着形成了新的市场垄断。

10.企业无边界说

企业是有边界的;企业边界是动态的,不是固定的;企业既有边界又无边界;企业是无边界的,企业的边界可以无穷的大。过去是有形资产决定企业边界,现在则是无形资产决定企业边界;过去是边际效应决定企业边界,现在则是核心能力决定企业边界。从管理学上讲,由于无形资产、核心能力可以无限次地重复使用,因此,任何企业都可以成为无边界企业,即有实体的无边界企业和无实体的无边界企业两种基本形式。具体包括:价值模块型企业、价值链条型企业、价值体系型企业和价值网络型企业四种具体型态。从经济学上讲,基于软部资源为主体的经济运作体系,由于边际收益递增规律作用增强,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或者,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边际收益不变甚至增加,即只要存在正的边际收益,企业的边界就趋于无穷。企业进入了一个无边界的时代。

11.客户价值理论

提出与新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全新的价值来源理论,即从劳动价值理论到资本价值理论,最终到客户价值理论。①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只有劳动创造价值,而且这种劳动主要是指体力劳动。②资本价值理论。不仅劳动创造价值,而且资本也创造价值。即不仅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死劳动也创造价值。在企业家看来,一切都是资本,一切都能创造价值。诸如:有形资本创造价值、无形资本创造价值、人力资本创造价值、生态资本创造价值、知识资本创造价值;思路创造价值、关系创造价值、政策创造价值、自然创造价值、环境创造价值、空间创造价值、时间创造价值、平台创造价值、技术创造价值、制度创造价值;等等。根据资本价值论的思想,雇主对雇员的“剥削”关系可有如下四种情形:有剥削论,剥削有功论,无剥削论,逆剥削论(雇员剥削雇主)。③客户价值理论。与传统认识利润来自企业劳动不同,现代企业利润来自市场认可。价值是由客户决定的。客户认可就有价值,客户不认可就没有价值。客户购买得多,价值就高;客户购买得少,价值就低。过去,价值创造是最重要的;现在,价值实现是最重要的。而价值能否实现、实现多少,则完全取决于客户认可。因此,企业必须首先做对,然后才是做好、做大。第一次就做对,每一次都做对,这是企业获取利润的秘密所在。

12.利润转移规律

利润区并不总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它会四处走动。需求在哪里,利润就在哪里;找到需求,就找到了利润。利润在价值链各环节的变动大体遵循如下规律:①从产品的制造环节转向销售环节;②从产品的销售环节转向消费环节;③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制造)分别转向上游环节(研发、融资)和下游环节(营运、服务);④从产品的内在环节转向外围环节;⑤从产品的实体环节转向虚拟环节。鉴此,企业必须:①从价值创造理论转向价值实现理论;②从生产创造价值理论转向消费创造价值理论;③从同质化创造利润理论转向异质化创造利润理论,④从产品价值理论转向环境价值理论;⑤从静态价值理论转向动态价值理论。

(二)宏观经济领域重要学术贡献

1.新发展观

从国家层面看,提出中国应树立以国际惯例为主流的发展思想。即妥善处理“中国特色”与

“国际惯例”的关系,突出强调国际惯例——按照国际惯例改革,按照国际惯例开放,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具体包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国有经济为主体转向非国有经济为主体;从按劳分配转向按生产要素分配;从长期短缺转向相对过剩;从以模仿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以创新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从以硬资源为主体的经济体系转向以软资源为主体的经济体系;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从物质经济转向精神经济;从一国发展转向全球发展;从中国特色走向国际惯例。

从企业层面看,提出从旧企业到新企业的若干转变:由“两权分离”转向“两权合一”;从整合内部资源转向整合外部资源;从实体企业管理转向虚拟企业管理;从明晰内部性物质资本产权转向共享外部性知识资本产权;从脑体合一经营转向脑体分离经营;从分工创造价值转向融合创造价值;从竞争才有竞争力转向垄断才有竞争力;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一个价值链与另一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从生产决定流通转向流通决定生产;从供给创造需求转向需求创造供给;从产业独立发展转向产业融合发展;从一元价值论转向多元价值论;从经济型组织转向学习型经济;从别人打倒自己转向自己打倒自己;从厂商主导模式转向客户主导模式。

2.新流通观

进入过剩经济时代,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围绕着流通企业为中心而展开,流通企业将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龙头企业,以流通企业为“链主”向上整合制造企业,向下整合服务企业。与此相适应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结构、就业结构重心亦从制造企业转向流通企业;整个国民经济的利润来源、运行效率重心亦从制造企业转向流通企业。过去,只有大生产,才有大流通;现在则倒过来了,只有大流通,才有大生产。惟有抓住流通融合这个核心环节,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才能“纲举目张”,跃上一个新的平台。因此,适应国民经济从“生产中心论”到“流通中心论”的转变,适应流通产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未端产业”升位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先导产业”的变化,应以流通产业为主线重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

3.新凡是观

①凡是从假定利己出发的最终都利他了;凡是从假定利他出发的最终都利己了。②凡是国有经济比例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就慢、社会稳定程度就差;凡是非国有经济比例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就快、社会稳定程度就好。③凡是国有股比重高的企业,其经济效率就低;凡是国有股比重低的企业,其经济效率就高。④凡是费力的都不挣钱,凡是挣钱的都不费力。⑤凡是在美国成名者,就是全球成名;凡是在北京成名者,就是全国成名。⑥凡是与欧美、世界主流对接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就快;凡是与亚非拉小朋友、原苏联东欧对接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就慢。⑦凡是国家保护的部门和产业,其发展就慢、国际竞争力也弱;凡是开放竞争的部门和产业,其发展就快、国际竞争力也强。⑧凡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就高,人民就富;凡是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其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就低,人民就穷。⑨凡是生产力先进的地区,其生产关系也先进;凡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其精神文明也高度发达。⑩凡是多元的,都是优的;凡是一元的,都是劣的。

4.新公有观(私营企业姓公)

就社会而言,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只有一种,就是税收。公有制实现的重点领域应在社会财富的终端管理上,通过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把80%以上的社会财富“公有”到政府手里,保证政府有充裕的钱用于国防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才是真正的公有制。就企业而言,公有制的判断标准要从起始环节(产权安排)转向终端环节(财富分配),即“财富的创造从私有开始,财富的享用以公有结束”,否则难逃“从公有开始、以私有告终”的怪圈。据此,首次提出“私营企业姓公”的理论主张,认为私营企业其产品、就业、税收、利润(绝大部分再投资于企业,少量用于个人消费,可以全面扩大内需)等具有完全社会化的性质。与公有企业具有“内公外私”的属性相对应,私营企业则具有“内私外公”的属性。因此,不论生产资料属性如何,如果以终端环节为判断标准,所有(法人)企业全部姓公。

5.新开放观

首次提出“促进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由倾斜式开放转向平衡式开放”的政策主张。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在客体、国别、地区、层次、产业及流向上都具有倾斜性的特征,今后应当引导倾斜式开放向平衡式开放转型,即开放客体结构均衡、开放国别结构均衡、开放地区结构均衡、开放层次结构均衡、开放产业结构均衡和开放流向结构均衡,一并实行“点线面体”总体开放战略。进而提出,经济开放与非经济开放是一个有机整体。目前非经济开放严重滞后经济开放,以至于深化经济开放遇到了来自非经济开放滞后的制约。扩大政治、社会、文化等非经济开放,可以导致新的意识形态革命,引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重大飞跃,可使经济开放走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6.新安全观

首次提出“大开放、大安全;小开放,小安全;不开放,没安全”等10大国家经济安全新理念。具体包括:①树立“大开放,大安全”的安全观;②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安全观;③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够更安全”的安全观;④对立“打工才有竞争力,打工也有控制力”的安全观;⑤树立“从民族经济转向全球经济”的安全观;⑥树立“规制控制比股权控制更重要、更有效”的安全观;⑦树立“走出去比引进来更安全”的安全观;⑧树立“内外贸一体化”的安全观;⑨树立“国家在变小,企业在变大”的安全观;⑩树立“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的安全观。

7.“三大法则”

根据“三大假定”:①假定人是有欲望的,包括正当的欲望和不正当的欲望;②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不仅决定着人的欲望性质、内容、程度,而且同时规范着人的欲望实现方式;③假定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利益并非是单一的;任何一项政策、体制乃至制度,它要获得实践中的成功,必须符合“三大法则”。这就是:①人性法则;②自然法则;③市场法则。根据“三大法则”,可有四种制度安排:①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②用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③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④用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果。根据“三大法则”,一种制度设计,它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从关心个人利益出发来关心他人利益”、“利用私来发展公”,而不是相反。

8.“四个代表”

首次提出“跨国公司是全球四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已经转向技术、管理、机制和理念瓶颈,亦即“技术缺口”、“管理缺口”、“机制缺口”和“理念缺口”。而名列世界500强或处于国际同行业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它们:一是全球先进技术代表,二是全球先进管理代表,三是全球先进机制代表,四是全球先进理念代表,亦即“四个代表”。主张用“四个代表”来弥补“四个缺口”,实行“与跨国公司捆绑在一起发展”的战略。这是目前为止,国际上对跨国公司在理论上的最高认识。

9.西部开发10大观点评析

具体包括:①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开放”;②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创新”;③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投资”;④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跨越”;⑤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跃进”;⑥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破坏”;⑦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开花”;⑧西部大开发是一张“大画饼”;⑨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转移”;⑩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洗牌”。

10.中国“入世”10大冲击比较

“入世”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其“绝对冲击”无法计算,但是“相对冲击”可以比较。具体包括:①“概念性”冲击大于“实质性”冲击;②由投资造成的冲击大于由贸易带来的冲击;③对第一产业的冲击大于对第二产业的冲击;④对第三产业的冲击大于对第二产业的冲击;⑤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大于对传统产业的冲击;⑥失业扩大,就业更加扩大,但结构性失业严重;⑦对政府的冲击大于对企业的冲击;⑧对国有企业的冲击大于对非国有企业的冲击;⑨体制冲击大于产业冲击(理念冲击大于经济冲击、无形冲击大于有形冲击);⑩政治冲击大于经济冲击。

11.制造业的12大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制造产业范式正在发生一场重大革命。具体包括:制造业的专业化发展;制造业的集中化发展;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制造业的高级化发展;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制造业的网络化发展;制造业的虚拟化发展;制造业的模块化发展;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

在制造业的发展上,要想做大,首先做小;要想做大,首先做专;要想做大,首先做精;要想做大,首先做强。现代企业竞争已演变为一个价值链和另一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一个价值网络和另一个价值网络之间的竞争,一个体系和另一个体系之间的竞争。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必须融入全球某一价值链中,你做一段,我做一段,然后全球集成。因此,在融入价值网络中才能发展。一个是融入更大的价值网络,一个是融入更多的价值网络。

12.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中国的企业国际化战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引进来”的企业国际化战略,包括嫁接外资型企业国际化战略、国际产业转移型企业国际化战略;二是“走出去”的企业国际化战略,包括对外投资型企业国际化战略、生产能力转移型企业国际化战略。针对发达国家,中国应主要实行“引进来”的企业国际化战略;针对发展中国家,中国应主要实行“走出去”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表明,通过在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并将产品打入其市场的做法只能是中国极少数企业的行为,绝大部分中国企业应当选择在国内通过与欧美日等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或被欧美日等跨国公司并购的方式将自己的产品出口到欧美日等国市场。企业“走出去”,其目的在于产品“走出去”,不能为“走出去”而“走出去”。

(三)学术思维领域重要学术贡献

1.《学术论文的规范与创新》

研究发现,教科书不是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不是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不是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具有“三性”,即前瞻性、原创性和实用性。

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式规范,二是内容规范。前者解决的是“像不像学术论文”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是不是学术论文”的问题,二者缺一不可。关于内容规范,笔者提出“新三段式”。其中,每一段式3点,一共9点,即“九股文”的范式规定。

创新是学术论文的本质所在,创新是学术论文的灵魂所在。学术论文的创新可归纳为以下10个方面:新概念、旧概念的新界定、旧理论的新发展、旧理论的新超越、新方法、新假定、新架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思维(其中包括;富人的思维、未来时思维、不等式思维、出世的思维、层级式思维和三分法思维)。

笔者提出,切忌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论文变成“数学游戏”,力戒数学模型中的“吃糖模式”、“喝水模式”和“拉郎配模式”。鉴此,一要正确处理术与道的关系,二要正确处理“小数点以后的思维”与“小数点以前的思维”的关系,三要正确处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五是正确处理规范与创新的关系。

2.《经济学家:学问、成名、致富》

笔者认为,做学问有“三步曲”:第一步是“造零件”,第二步是“学拼图”,第三步是“把死马变活马”。这里,“把死马变活马”是学问入门者最惊险的一跳。先“生产经营”后“资本经营”,则是做学问的第二次最惊险的一跳。

如何在做学问中尽快成名,笔者发现:借助名人可以更快地成为名人,借助名地可以更快地成为名人,符合主流可以更快地成为名人,关注热点可以更快地成为名人,“联合作战”可以更快地成为名人。

如何更高层次地做学问,笔者提出:有多少信息就有多高学问,有多少机会就有多高学问,有多大胆量就有多高学问,有多高平台就有多高学问,有多少金钱就有多高学问,有多少实践就有多高学问,有多少人缘就有多高学问,有多大关系就有多高学问,有多少灵气就有多高学问,有多新理念就有多高学问。

3.《从单位人到社会人》

“社会人”是指这样一类人:“把自己卖出去”,卖一次还不够,要卖多次,多多益善。为了全面盘活自己,他们要么打破“一对一”的婚姻制度,实行“一女多嫁”;要么在保持原有“婚姻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再到外面“同居”。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则可描述为:把自己从“私人物品”(单位物品)转变为“公共物品”,然后按照“私人物品”规则运行,这就是“社会人”。从单位人到社会人,其好处有:一是把体制内(单位内)的有形资产拿到体制外(单位外)去放大,二是把体制内(单位内)的无形资本拿到体制外(单位外)去变现,三是利用单位本身的无形资本形成自己的有形资产。

一个社会人,其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所融入其中的网络的竞争力。谁融入的社会网络数量最多,谁融入的社会网络范围最广,谁融入的社会网络层次最高,谁融入的社会网络后台最硬,谁就是最“牛”的社会人。

4.《解在哪里?——求解之道》

(1)解的一般范式。包括:上下求解,解在上面;内外求解,解在外面;对立求解,解在对面;有无求解,解在无面。

(2)解的悖论范式。包括:有用长寿,无用长寿;玩物丧志,玩物养志;脑袋指挥屁股,屁股指挥脑袋;少数服从多数,多数服从少数;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细节决定成败,战略决定成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富人多了,穷人变得更穷,富人多了,穷人变得更富;节俭带来富足,奢侈带来富足;越穷越讲精神,越富越讲精神。以上情形,懂得后者叫“心灵开窍”,懂得两者叫“有大智慧”,懂得三者叫“大彻大悟”。

(3)解的最高范式。包括:从一个正确答案阶段到多个正确答案阶段,从有标准答案阶段到无标准答案阶段,从遵守游戏规则阶段到制定游戏规则阶段。

5.《新思维观》

企业发展的极限,不是资金,不是技术,也不是人才,而是思维范式的局限。打破了它,企业就能产生新的飞跃。一是向上突破,拆掉“天花板”;二是向下突破,拿掉“地板”;三是左右突破,拆掉“围墙”。具体而言,现代企业有15大创新思维:首善式思维,富人的思维,将来时思维;不等式思维,层级式思维,出世的思维;模块化思维,蜘蛛式思维,自组织思维;虚拟化思维,体验式思维,软资源思维;三分法思维,无边界思维,无极限思维。

6.《向水学习》

老子曾讲:水,几于道;上善若水。懂得了水,即懂得了道。要像鱼儿泡在水里那样,人要泡在道里。目前,水文化、水哲学、水之道,已成最高学问。总结前人研究,笔者归纳出“10大水道”:顺其自然、随物赋形、至柔至刚、大舍大得、无微不至、虚怀若谷、包医百病、教化万物、执一御众、不战而胜。这里,像水一样有容乃大,像水一样与时俱进,像水一样顺其自然,像水一样无为而治。养生,关键在于养心;养心,关键在于静心。心静如水,心止如水。

此外,还形成了经济学家“三讲”、三次龟兔赛跑、愚公移山批判、不劳而获新解、八大财富理论、利润来自体系、三大交换法则、新木桶理论、模块化婚姻等若干其他重要思想。